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资讯 >

当前消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的用法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023-04-28 12:58:07 来源:互联网

1、出自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5、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10、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15、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1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0、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2、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3、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

24、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25、  〔3〕受:通“授”。

26、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27、  〔5〕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8、’”《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29、’”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

30、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31、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

32、其,那,指示代词。

33、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34、’”闻,听见,引伸为懂得。

35、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36、  〔8〕从而师之:跟随(他),拜他为老师。

37、师之,既以之为师。

38、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庸,岂,表示反问的语气。

39、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0、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41、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42、  〔13〕众人:普通人。

43、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4、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

45、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46、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

47、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

48、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49、读,通“逗”。

50、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

51、“不”同“否”。

52、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53、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遗忘了。

54、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

55、《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

56、《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57、”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58、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59、  〔23〕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60、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感到耻辱。

61、  〔25〕谀(yú于):奉承、谄媚。

62、  〔26〕复:恢复。

63、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

64、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65、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66、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

67、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

68、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

69、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70、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

71、或作“鄙之”。

72、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73、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

74、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郯(tán谈)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北)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75、  〔3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76、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77、师,乐师。

78、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79、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80、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2、’”  〔35〕不必:不一定。

83、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

84、攻:学习,研究。

85、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86、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

87、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88、经:六经本文。

89、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90、  〔39〕不拘于时:指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受时俗的限制,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91、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92、  【补充注释】  夫庸:哪里。

93、夫为发语词  知:管,过问  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常(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之徒:这些人  通(习之):普遍,都  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字词整理】  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词类活用: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带中括号的那个)-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小学-古:小的方面今:学校  众人-古:一般人今:表示很多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ou四声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u二声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  惑之不解-宾语前置  不拘于时-被动,状语后置  学于余-状语后置  耻学于师-状语后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不必贤能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94、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95、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96、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97、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98、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99、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100、聪明的人能够成为聪明人的原因,愚蠢的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101、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教授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102、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人从师学习,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人不向老师学习了;小的学了,大的却丢了。

103、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在哪?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104、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105、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106、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士大夫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士大夫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107、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108、”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109、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110、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