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世界视点!“一株药材”链起经济增长新动能

2022-07-29 18:53:16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甘肃省通渭县通广药材有限公司推出的自主研发生产的8个“代用茶”系列新产品,获得6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以来,该药企研发的以食用为主的天然中药养生品和药食同源食用品,在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也提高中药饮片附加值,深得市场认可。

中药材是通渭县农民增收致富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

通渭县鸡川镇四合村的雷选顺是一位种植了30多年中药材的药农,他种植着30多亩中药材。他回忆说,小时候,经常能够看到田埂上和漫山遍野的野生柴胡。那时候,只有生病的时候才扯几根柴胡放到药罐里煎熬,更多的时候,人们把野生柴胡当柴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后来,村上一名叫李明俊的同龄人开始收购野生柴胡销往外地,雷选顺加入挖野生柴胡的队伍。他记得,那时候,家乡的孩子们一放暑假便投身到山野中,爬坡越埂挖药材,一个暑假下来,就可以攒够自己的学费。晒得黝黑的脸蛋上,是收获的笑颜。

雷选顺靠着挖野生柴胡补贴家用,而收购野生柴胡的李明俊建起了“通广药材收购站”,将收购的药材卖到广州的普宁药材市场。

漫山的野生柴胡很快被人们被挖光。

李明俊从外地带来了柴胡等中药材籽种,村民开始种植药材。也就是这个时候,雷选顺当起了药农。

雷选顺在自己的药地里精心呵护着药苗,期望着药材丰收,能给家里带来不错的收入。他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收入也越来越丰厚;李明俊则往返于附近乡镇和自己的药材收购站,等到收购的中药材积攒到一定的数量,便销售到广东普宁。

李明俊和雷选顺都依靠着中药材改变着家里的生活条件。

越来越多的通渭人种植中药材,从四合村到整个鸡川镇,从鸡川镇到更多的乡镇。但是由于分散种植,通渭县各个地方种植中药材的标准不统一,导致成色和质量参差不齐。

2002年,李明俊将“通广药材收购站”变成了“通广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示范带动种植户标准化种植中药材。他从外地采购柴胡、党参、黄芪、板蓝根等籽种,以订单的方式和药农签订合同,籽种免费发放给他们,药材采挖后,保底收购,开启了通渭中药材产业的订单式中药材发展模式。通渭的中药材种植由此进入标准化种植的时代。

雷选顺自然也加入标准化种植的行列,且种植的药材种类不断地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这期间,通渭县中药材种类由刚开始4种变成了20多种。

变化紧随而来。2012年,“通广药材”响应“出城入园”的政策号召,在通渭县工业园区建成一条标准化中药饮片GMP生产线,公司发展成为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中药材制品研发、中药饮片加工生产的综合性生产加工企业。

由种植和收购药材转变为种植和加工药材,“通广药材”的发展进步,始终与通渭县的中药材发展如影随形,相伴而行。

2015年,通渭县开启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百企联百村、党建推扶贫”行动,“通广药材”与第三铺乡小岔村结对共建,出资30万元成立“小岔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500亩中药材柴胡种植基地,吸收社员110户,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柴胡籽种2000公斤、中药材专用肥30吨,并对合作社种植的柴胡全部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保底收购,由此带动贫困户增收。

自此,“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在通渭开启。

“通广药材”在通渭全县18个乡镇成立中药材加工购销协会和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20多个,带动县域内新产生中药材经销商200多名,中药材种植在也成为拉动通渭县经济增长的“大户”。

李明俊在自己的家乡也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雷选顺成为首批社员,每年收入6万元到10万元不等。2018年,雷选顺脱贫,李明俊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甘肃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

在通渭,跟雷选顺一样的农户有1.8万户。

这1.8万户种植户镶嵌在通渭中药材产业链的源头,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种植及田间管理。“通广药材”是这个产业链的心脏,分布在不同村组的合作社则是一条条动脉,牵扯着众多细小的神经,而神经末梢,是一户户种植群众。在此期间,通渭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万亩猛增到10余万亩。

乡村振兴伊始,“通广药材”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本草”力量助推产业发展。雷选顺借着产业振兴的强劲势头,再次扩大了自己的种植规模,并购买了切片机,开始加工中药饮片。

一株株药材养活了一户户人,一个产业链条带起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本”固邦宁,“草”木兴盛!(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张虎强)

标签: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