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经 >

成本不足10元?美瞳市场背后的销售乱象

2022-07-18 15:09:50 来源:中国商报网

暴利产销 “贴牌”后售价翻倍

美瞳是涉及眼部安全的医疗器械产品。一片片色彩各异的美瞳市场背后却不像看起来这般“美丽”。中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售卖的大多数美瞳产品采用的仍是代工生产模式,换个标签利润即翻倍。

“国内售卖的美瞳产品几乎都来自同一家或者几家代工厂。”一位美瞳产品经销商对记者表示,有的品牌美瞳产品可能会在原产品出厂后再进行二次加工,但基本上成本都在10元以内。“只是外包装上的品牌值钱,产品都是一样的。”

换个包装售价就能相差几倍?记者以美瞳生产商的身份拨打了广州一家代工厂,对方表示,美瞳产品的起订数量是5000片—10000片,最低价格为2元左右。在得知记者没有自营品牌时,工厂方面表示也可以为其“贴牌”,并为记者联系相应的品牌代理。“第一次做美瞳生意,可以找一些名气小的品牌,做低价销售,等到线上店铺的流量起来了,还可以更换其他品牌。如果订货量达不到5000片,也可以直接向代理商订货。”对方说。

记者查询一些电商台发现,美瞳产品的销售价格十分混乱,同一款产品甚至出现三四种价格。以博士伦旗下的一款美瞳产品为例,官方旗舰店中,单片产品的价格为80元,但是在多家标注“代理销售”的店铺里,同款产品的价格为58元—70元不等。记者询问上述店铺客服,对方表示,产品不是假货,都是同一家工厂生产的,只是拿货的渠道不同。

“国内用自己的工厂生产美瞳产品的品牌非常少,产品都是一样的。”上述广州代工厂推荐的美瞳代理商小王向记者透露:“因为成本足够低,所以每个代理手里有自主的定价权,市面上卖得越贵的美瞳代理差价越大。还是从几十元一副的小品牌做起,容易回本,风险也小。”

国产当作进口卖 销售资质不达标

90后女生小美在某社交台发文称,一款名为Etoe的进口美瞳产品致其眼睛过敏、红肿。小美告诉记者,她就是因为看过很多国产美瞳产品的安全事故消息,专门找了一款进口美瞳产品。在维权过程中她也了解到,她所买到的这款标榜进口的产品或也是在国内代工生产的。

记者查询电商台发现,多数标注“进口”字样的美瞳产品在标签页并未显示医疗器械资质的相关证明。

在Choli旗舰店,记者就其销售的一款标注“进口”字样的美瞳产品向客服询问相关资质,客服向记者提供了济南蜜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医疗器械资质证书。而记者电话询问济南蜜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对方却表示,公司只生产国产美瞳产品。

“有些美瞳品牌可能与海外进口美瞳品牌有合作或者租借了品牌的名称,就在店铺上打上了进口。只是用了品牌的名称,产品还是在国内生产的。售价也因此高了一些。”国内某美妆新锐品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还有一些企业做的是“倒手生意”,因为国内的生产成本低,日韩等一些厂商会在国内购买大批的产品,再运往海外贴标签,然后再销回到内地。产品的价格也会翻好几倍,但消费者最终买的还是国产。

值得关注的是,美瞳作为涉及眼部安全的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与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肾同属一类,而在销售方面,却很少有企业按医疗器械的相关要求销售。国家药监局发文强调,“美瞳”作为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上市前需要通过安全、有效的评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其生产企业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记者在另一个美瞳品牌提供的印有厦门日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医疗器械资质的相关证书中发现,厦门日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化妆品批发、化妆品零售,并不包含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生产。对此,记者向该公司致电询问,但截至发稿电话尚未接通。

“医疗器械的相关证明是由代工厂提供的,一家代工厂同时生产好几个品牌,所以也会出现几个美瞳品牌用同一个证明文件的情况。”上述美瞳代理商小王坦言,也很少有消费者会关心医疗器械证明文件上的批号和名称。

此外,依照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表示功效、安全的断言或者保证;(二)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三)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四)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但记者在电商台发现,大多数品牌都在首页打出了“某某明星同款”的宣传语。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一些美瞳商家利用明星同款这种吸引眼球的宣传手法来打“擦边球”。相关商家利用明星同款蹭流量吸引眼球、刺激消费、扩大市场的做法,是违反广告法的有关规定的。这种“擦边球”行为既会受到一定的行政处罚,同时受害的消费者也有权要求不法商家承担惩罚赔偿的责任。

资本竞逐 行业发展亟待规范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的美瞳市场十分受资本青睐。今年以来,MOODY 、4iNLOOK、KILALA可啦啦、可糖CoFANCY等几家国产新锐品牌纷纷刷新融资规模。

产业咨询机构智研咨询数据显示,到2025年,隐形眼镜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10亿元,其发展空间或超过欧美市场。而70%线上购买隐形眼镜的人会购买美瞳,美瞳的兴起直接带动了日抛型产品的增长,而日抛型的客单价会更高,无疑带动整体销售额的上升。

资本助推下,美瞳市场有望实现规范化吗?业内人士认为,突破代工模式或是美瞳产业规范化的关键一步。目前国内美瞳产品大多出自甘肃康视达科技集团、吉林瑞尔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和晶硕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美妆营销从业人士孔思瀚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资本的注入或能推动美瞳品牌在研发方面下更多的力气,突破现有的代工模式。有些品牌已经搭建了自己的生产线,做出了“一模一片”的标准。未来,只有有实力、有技术、有积累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掌握足够多的话语权,不规范的小厂家小品牌才有可能被淘汰出市场。

“短期内,美瞳品牌很难在价格和品质上面做好权衡。” 上述国内某美妆新锐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品牌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成本,相关部门审批再经过至少2年时间,产品很难实现盈利。也期待资本能够培养和扶持一些正处在上市初期的新锐美瞳品牌,形成独立的美瞳产业供应链,更好地帮助消费者获得更高质量的、更安全的美瞳产品。

标签: 美瞳市场 生产成本 美瞳市场背后的销售乱象 安全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