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要闻 > 焦点新闻 >

豫苏两地接力守护 一颗心脏独自奔向另一个胸膛

2022-03-25 07:59:29 来源:河南商报

疫情拦住了江苏医疗团队的脚步,无法赶来郑州亲自获取心脏,于是,一颗心脏独自上路……

怦怦、怦怦……随着强有力的跳动声传来,这颗心脏,跨越660公里后终于重新跳动。

一通特殊的电话

3月22日中午12点,忙碌了半天的郑大一附院心外二科主任张新刚扒拉了两口饭,对着电话说了一句“好,我知道了”,便立即冲出员工餐厅。

这通电话是心血管外科老主任乔晨晖打来的,“郑东院区有一个捐献的心脏供体,被分配到江苏某医院了,需要你来获取心脏,并协调护送。”

临床实践中,器官获取和移植,原则上是同一个团队进行的。“亲自获取,会对供体比较熟悉,包括一些运送节奏的把控也更顺畅。”张新介绍,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受疫情或交通因素影响无法赶到获取地,委托当地有资质的医生帮忙获取,就像这次。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张新的电话一直没停过:组织人员向器官获取组织(OPO)了解捐献者的相关信息并核查,与江苏医疗团队对接,协调确认搭乘的车次,收拾获取心脏所用的器械用具……

就在张新接到任务不久,中午12点28分,郑州东站客运车间也接到了这个特殊的转运任务——护送一颗即将独自上路的心脏。

接到任务时,郑州东站客运车间副主任赵延心里咯噔一下:“虽然在1月份已经有过一次转运心脏器官的经历,但又一次接到这样的任务,心里有紧张,也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来不及感慨,怀着敬畏的心,赵延立即安排交接任务。

张新说,赵延是素未谋面的战友,相信总有一天一定会见面。

一颗启程的心脏

当天下午不到2点,一切准备就绪的张新,从河医院区出发赶往郑东院区,下午3点的心脏获取手术正等着他。

手术室内格外安静,无影灯照亮了捐献者稚嫩的脸,医护人员站成两列,默哀3分钟。

“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受赠者的寄托。器官捐献,生命永续,以另外一种方式活着。”张新说道。

下午3点半,捐献者的心脏被取出,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捧着,迅速又稳稳地将其放入无菌冰袋,灌注保存液,再放到保温箱里。

心脏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最紧迫的一项,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一样,是人体中仅存的两种无法再生的细胞。这意味着,心脏的缺血耐受最差,从供体进入受体的全过程不应超过6个小时。

于是,一场接力赛紧急上演。

一场紧张的接力

“原本准备搭乘下午5点多的高铁,但心脏获取得比较早,为了能早一点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又临时换成4点多的。”更改时间后,张新再一次跟江苏的医疗团队沟通了情况,让其可以早点做术前准备。

下午4点,赵延带领客运值班员侯东耀、杨玲玲、孙锦辉提前赶到郑州东站正北门等待这颗心脏的到来。约下午4点20分,与张新完成了这颗心脏的交接。

完成交接后,孙锦辉拉着箱子,其他3人负责开路引导和护送。遇到上下电梯,他们便两人抬起箱子,最大限度保护心脏不受颠簸,力求安全快速地将心脏护送上车。

下午4点30分,在与列车完成交接后,一行四人又把心脏抬至车内,完全安置妥当才放心离开。

这颗独自上路的心脏于晚上8点20分左右顺利抵达江苏目的地,到达医院后,江苏医疗团队立即为受赠者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随着强有力的“怦怦”声响起,受赠者重获新生,捐献者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着。

一声呼吁

当前我国大约有1100万心力衰竭患者,其中重症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占5%,所以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就是50万左右。公民自愿捐献是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目前,我国每年完成的心脏移植手术有600多台。

换句话说,将近1000个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中,只有一个得到了移植机会。

张新说,希望大家能改变传统观念,共同推动心脏移植手术的发展,“就把它作为正常的手术和一种救治方法。”

器官捐献,爱让心跳不止。(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熊卓甜王访贤文/图)

标签: 乘坐高铁 接力守护 一颗心脏 另一个胸膛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