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不该被忘记的“学生魂”于子三墓:崇尚真理的求是精神永流传

2022-03-30 10:09:06 来源:每日商报

万松书院,是杭州人熟悉的地标建筑。

说起这个地方,人们习惯性把它和梁祝爱情联系在一起。但你可能不曾留意过,在万松书院拾级而上,书阁东侧的半山腰,有一处地方松柏掩映、庄严肃穆,这里藏着另一个颇具革命色彩的故事。

在这片绿荫中,有一位革命人长眠于此。他是浙大学生运动领袖于子三,牺牲时年仅22岁,他的英魂距今已沉睡了70多年。

不该被忘记的“学生魂”

1925年寒冬,于子三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村教师家庭。

19岁那年,他抱着“农业救国”的理想,考上了西迁到贵州的浙江大学农艺系,怀着满腔热血参加了浙大学生战地服务团劳军抗日。抗战结束后,他毅然投身到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7年,他被推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当年,“五·二〇惨案”发生,集中在南京的京沪苏杭的学生代表组成了全国学联筹备委员会,于子三是倡议者之一,也是浙大与全国学联的联系人。在中共杭州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于子三带领浙大学生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学生运动领袖。也因此,引起了敌特的注意和憎恨,被列入监视的黑名单。

同年10月26日凌晨,于子三等4人被秘密逮捕。在面对国民党当局的刑讯逼供之下,于子三至死没有吐露半点秘密。三天后,他在狱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

于子三的死讯强烈地震撼着学生们的心。浙大千余名学生组成游行队伍,胸佩白纸素条,手持“于子三精神不死”的巨幅遗像和“冤沉何处”的白布黑字大横幅,沿着庆春街来到位于小车桥的浙江陆军监狱,探望被囚的另外三位同学,后又沿着延龄路等闹市区道路,到达省保安司令部,瞻仰于子三遗容。

面对学生如决堤洪水般不断涌来,浙江省国民党当局采取堵截、封锁手段,甚至利用掌握的舆论工具,实行新闻封锁,制造于子三“畏罪自杀”的谎言。

浙大学生发表告同胞书予以反抗,陈述了于子三等人被捕、被害经过,试图打破谎言,同时提出立即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等要求,译成英文,向全世界发出控诉。

11月,浙大师生员工举行罢教、罢课、罢研、罢工。浙大校长竺可桢也亲赴南京向国民党教育部申诉,并向媒体发表讲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劣行。

于子三被捕、惨死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至全国,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29个大中城市,15万名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声援活动,斗争持续四个半月之久,形成了全国规模的“于子三运动”。

到1947年底,反迫害斗争取得了基本胜利。经过谈判,终于迫使当局接受了竺可桢校长所提的出殡方案。

1948年3月14日,浙大各院系学生代表300余人组成出殡车队,在“学生魂”的巨幅挽幛和“于子三烈士千古”花圈的前引下,将于子三灵柩安葬在万松岭南坡。

1997年,在于子三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烈士墓重新修缮,墓碑“于子三烈士之墓”由乔石委员长题词,“学生魂”三字由当年学生运动领袖吴学谦副委员长题写。

求是精神后继有人

在讲解员向我讲述于子三故事的时候,我们所在的这片土地,鸟声悦耳,也不时有游人前来瞻仰,背包的登山客、带着孩子的家长、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每个人都会停留在学生魂这块碑前,认真阅读起碑上的文字。

对于子三了解得越多,就越觉得这位英烈距离我们现在并不遥远。或者说,他的精神还在广为流传着。作为浙大学生运动领袖,于子三身体力行地践行浙大的求是精神和革命精神。冲锋在黎明前夕,为中国现代革命史谱写了光辉一页。

每年清明,浙大学生都会来到于子三墓,举行庄严的祭奠仪式。这是于子三留下的革命精神,仍在指引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前仆后继。

如今,在浙大紫金港校区,还矗立着一座以“纪念”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子三园,校内学生充分利用这一现场教学基地开展于子三事迹的宣讲与精神传承,激励师生牢记历史,不断进取。

求是精神,后继者有人。

服务信息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万松岭路81号万松书院内

开放时间:每天7:30-17:00

预约参观:进馆需实名预约,可在掌上西湖app、西湖旅游公众号上进行实名预约。线上预约成人10元/人,持公园卡免费;小学生免费入园,可刷第二课堂。观众进入馆区参观,须全程佩戴口罩,配合体温测量、扫场所码、出示行程码。(商报记者 夏莹)

标签: 不该被忘记 于子三墓 崇尚真理 求是精神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