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安徽怀远打造数字农业种菜“高大上”

2022-12-29 19:48:39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资料图片)

“余大姐,这块地种的是‘首尔红’,那块是从山东寿光进的种苗,种下去的时间和品种标识牌上都有,以后你每天来要注意看看生长情况,有什么赶紧和我讲,等稳定了再推广。”12月13日,安徽省怀远县榴城镇曹河村,耕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根龙在育苗基地向社员余桂英讲解育苗试注意事项。

位于怀远县北部的曹河村,过去一直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受到气候及病虫害的影响,小麦产量低品质差,再加上近些年玉米市场行情也不好,农民种粮食挣不了钱。从2013年开始,曹河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赵根龙达成合作意向,引入耕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建立设施蔬菜大棚,带动全村发展蔬菜种植特色产业,如今,曹河村蔬菜产品远销上海、深圳、哈尔滨、长沙、西安等地,“钱景”十分广阔。

“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的时候,我才20岁,确实瞧不上种菜,就觉得这还不是和老家一样,都是干农活,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老是和家里人讲要去打工。”赵根龙说,“后来,我发现大棚蔬菜种植在上海很有市场,另外,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需要琢磨,比如温度、湿度、保鲜,慢慢就有了兴趣,从种植到销售门清,也认准了这条致富发家路。”

正是在上海的从业经历,让赵根龙定下心来从事蔬菜种植特色产业,也结识了不少外地客商,这为他回乡创业打下了基础,“最多的时候有二三十亩大棚,但算来算去,还是觉得在上海成本太高,不赚钱,想干大很难,后来就有了回乡创业的想法,经过多次考察选址,2012年来到怀远,记得最早是在榴城镇魏郢村,离曹河村没多远。”

随着产业不断发展,自有大棚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2015年,赵根龙在曹河村建成了耕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130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流转了1200多亩土地建立设施蔬菜大棚,栽种早春西红柿和秋季芹菜两茬蔬菜,发展蔬菜种植特色产业。目前,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曹河村流转耕地面积近3000亩,已发展设施蔬菜2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已成为曹河村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

赵根龙告诉记者,现在他把心思主要放在种苗和销售上,引进了不少自动化设备,基本实现了“智慧育苗”,这样就能让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少走弯路。随后,记者在合作社一处大棚看到,绿油油的西红柿苗生长在无土的育苗床上,不远处有一辆现代化的自动洒水车和比例施肥器,赵根龙演示了如何通过智能平台调整各项操作数据,“和传统的人工育苗不同,我们这是数字化育苗,安装有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推盘机、移栽机、无人运输车、轨道机床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投用,实现了从育苗、移栽、培养、采收、包装的全程自动化。”

借助物联网平台,合作社还可以远程实时追踪温度、湿度、酸碱度,实时捕捉到秧苗长势情况,智能控制大棚顶部通风口、机床水肥浇灌等系统,使所有参数都保持在蔬菜生长所需的最佳值。育苗全部采用营养液膜无土栽培、立体植物栽培的方式,蔬菜生产过程与土壤和外界隔离,进一步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幅提升了土地产能。“数字化蔬菜工厂让单位面积种植株数提高3倍,亩产量达到12吨,40天时间能育苗600万株。而且实现了一年四季,季季有菜,季季有苗。”赵根龙说,“下一步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设全数字化育苗车间,打造更加智慧的育苗工厂,赋能蔬菜产业发展。”

和蔬菜打了十来年交道,从最开始的人工育苗到如今的数字化育苗,让赵根龙感触最深的还是科技赋能带来的生产变革,“我们以前是人工点播,然后人工覆盖有机质,费时费工,而且对它的出芽率各方面都会有影响。现在随着物联网控温、控湿、控光等装备的大规模运用,减少劳动力90%以上,大大提高了秧苗的质量和出芽率。”

赵根龙告诉记者,数字农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要在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中探讨数字农业建设的“卡脖子”问题,而这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只有他们多学习一些先进技术、经验,对农业敢于开拓创新,才能让农业变得更加有生机,有活力。此外,赵根龙计划今年春节期间邀请村里打工返乡的年轻人来参观,让他们知道种菜也能“高大上”,农活已经从体力活变成了技术活,收入不比城里低,吸引有技术有想法的年轻人回流。

(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刘晨)

标签: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