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观点 >

凤冈的红色记忆 ‖ 县域观察

2022-04-02 16:45:54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采访,那里的一段难忘的历史,让我们大为震撼。曾经战火硝烟的年代,红军两进凤冈,留下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

视频↑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石阡甘溪突遭强敌围打,红十八师52团一部被迫转战到凤冈天桥一带,善良淳朴的凤冈人帮助、救护红军,为随后红二、红六军团继续长征保存了有生力量。

1935年1月,为确保遵义会议顺利召开,红九军团200余人奉命进驻偏刀水(今琊川),建立“偏刀水苏维埃”革命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播下革命的火种。

红六军团进天桥

1934年10月的一天清晨,在当时的漆树坪乡,今天桥镇的小街上,群众醒来开门第一眼看见,那石板小街两旁的屋檐下,有近百名衣着军服的人席地而睡。大家都不知道他们昨夜什么时候到的,但大家明白,他们就是河对面本庄区长吴登仁经常提到的“共匪红军”。眼前,衣衫破旧,不扰民的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和吴登仁描述中的可怕形象全然不符。

当晚,红军夜宿漆树坪时,时任漆树坪乡长陈海阳为红军宁愿席地而卧,也不扰民的行为而感动。积极给红军安排住处,还派群众为红军带路、送粮。

当年这支渡江来到凤冈的红军,是在石阡甘溪遭遇国民党湘、桂、黔联军的包围,突围后,在石阡、天桥、板桥、马溪、路腊等地的狭长地带迂回鏖战后,由新渡口、河闪渡、平头溪分三路进入天桥,有近200人。

“老乡你不用怕,别跑,我们是穷人的队伍,自己人,能给我们带带路吗?我们给你钱。”游朝佑老人在世时,常常给后人讲起当年红军找他带路的往事。……红军拿出一块银元给游朝佑以示感谢,游朝佑执意不收。红军见状,又拿出一个粑粑,递给他——游朝佑收下了。

亲身经历让游朝佑对红军产生了一份淳朴的感情。除了带路,他还救助过一名红军伤员,白天将其隐藏在山旮旯里,晚上将其搀扶到一处山洞里,为其送饭、治伤,长达七八天。

在四顶大庙,当时的寺庙主持佘大公主动收留红军伤员,并请当地医生上山为红军疗伤。

当年的放牛娃田井明,生前经常回忆起红军伤员教他和小伙伴们唱革命歌曲、做木头红缨枪的情景……

如今,红军与天桥镇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仍被口口相传。

建立偏刀水苏维埃政权

1935年1月14日,听闻红军要来,偏刀水区长付颖清慌忙带着手下和当地的地主老财、土豪劣绅闻风而逃。

不久,红九军团派出的一支200余人队伍进入偏刀水,当地群众燃起鞭炮,打起锣鼓,欢天喜地迎接红军进镇。

当天晚上,在红军的引导和组织下,偏刀水抗捐委员会成立。

第二天一早,红军带领群众捣毁了厘金征收处,没收街上地主老财的粮食、衣被分发给街上的老百姓。中午,在中街禹王宫成立了偏刀水苏维埃政府。

红军在偏刀水两天一晚的时间里,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和抗日救国方针,发动群众打土豪、捣毁反动派设立的各种苛捐杂税机构,为当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得更多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红军撤走后,在偏刀水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间歌谣:“我们偏刀水,有了苏维埃,官僚恶霸,土豪劣绅,交出字笔(地契)来,投降苏维埃。”

从1935年到1949年,偏刀水的爱国人士刘国镒、傅文英、黄培纪、罗鸣歧等人,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解放贵州的革命浪潮中。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硬骨头中队”“闪闪红星中队”……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贵州省凤冈县天桥红军小学,一股浓厚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从楼梯、走廊、班级、食堂,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展播室,均围绕长征精神进行校园文化打造。天桥红军小学校长陈弟江说,教育孩子从小树立理想信念,将红色精神融入到血液里,是学校的重要使命。

在天桥红军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陈列着各类红色教育读本;主题班会上,老师时常宣讲红军故事;红色宣讲员,在老师和学生中选拔培养;还有红色手抄报、红歌大合唱……

天桥红军小学老师、红色宣讲员卢旭芳说:“天桥镇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红军故事,不断指引学生们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红六(四)班学生王佳丽也是一名红色宣讲员,讲过红军经过河闪渡的故事。“红军很勇敢,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凤冈县各中小学也将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师生的必修课。

近年来,凤冈县委党史研究室牵头撰写了具有凤冈本地特色的红色读本,先后出版了《红军长征到凤冈》《1934——红六军团进凤冈》《凤冈红色革命印迹》《凤冈——1950》《胡有猷》《凤冈抗日志愿兵团浴血潇湘》《凤冈红色故事》《散落在凤冈周边的红色故事》,为讲好身边的红色故事、推动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支撑。

时光匆匆,80多年过去,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凤冈儿女从红色记忆中不断汲取磅礴力量,在新的征程上踔厉奋进,满怀信心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姜帆 通讯员 汤莉 郑华)

标签: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