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汽车 >

消费维权“新”坑多 新能源汽车“新坑”能被填平吗?

2022-03-18 15:45:45 来源:爱驾天下

每年央视315,都会让全体汽车企业坐立不安,但神奇的是,今年的央视315,汽车企业“集体缺席”,让不少好事者顿时有落空了的感觉。

这当然是一个好现象。不过,这并不代表汽车产品就能让你足够放心购买。交付延期、续航虚标、虚假宣传……汽车行业正面临更多新的“添堵”之事。

新能源汽车召回多吗?召回量同比增长75.9%

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都标榜自己售后维修很简单。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在315晚会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消费品召回管理暂行规定》,2021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2次,涉及车辆873.6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6%和28.8%。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连续3年的下降趋势。也就是说,2021年汽车召回数量约占总销量的33.25%,每3辆汽车就有1辆是“召回”汽车。

新能源汽车方面,实施召回59次,涉及车辆83.0万辆,占全年召回总数量的9.5%;新能源汽车召回次数和召回数量比上一年增长31.1%和75.9%。

不过,根据工信部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召回数约占总销量的23.57%,每4辆汽车中就有1辆被召回。

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车的召回比例优于整体召回比例。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就可以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彻底放心了。因为这个数据还显示出另一面:2021年,汽车整体召回数量同比增长28.8%,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75.9%。如此高的增幅,怎能让人放心?

数据还显示,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报告3033例,反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的52.5%。

一半的缺陷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不出问题倒好,一出问题就是“致命伤”啊!例如,新能源汽车的自燃,被认为主要原因是由电池、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引发的问题。

卖得越多投诉越高?去年投诉量增长3.3倍

伴随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新”坑越来越多,去年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事件也不断被网友刷屏。

从特斯拉“车顶维权”,到蔚来“自动驾驶”致人死亡,再到威马被曝四天连发3起着火……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就有不少消费者投诉新能源汽车,其中交付量越多的品牌,投诉量也呈正比例增长。相比上一年,头部新能源车企的投诉量增长约3.3倍,主要问题为自燃起火、自动驾驶系统失灵、虚假宣传、私自减配、续航里程缩水、延期交付,等等。

例如,在黑猫平台上,威马车主发起的集体投诉事件。车主称威马汽车为掩盖车辆电池连续自燃的严重安全缺陷问题,千方百计诱骗他们上门“保养”,实则暗地里对电池进行“锁电”处理,导致实际续航严重缩水,续航虚标比例高达70%。

广东车主周先生就表示,400公里的车现在只能跑200公里,威马经销商检测后却说电池健康度96%,而且没有锁电行为,这与事实严重不符。

记得前不久,特斯拉CEO马斯克透露,原本可以拥有单次充电续航960公里的Model S,但最终因为高续航会导致车辆处理能力、效率和整体性能下降而放弃时,威马创始人沈晖立马响应并称“这不是做不到,是实在没必要”,他进一步解释,如果所有车都背着一块大电池包在路上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浪费。

再对照威马车主的投诉,这脸是不是被打得啪啪响?

事实上,产生“里程焦虑”的原因不是搭载的电池标定公里数有多高,而是目前电池续航“虚标”的现象极为严重。极冷天气电量立马缩减一半,如果再想开个高速,即便是车辆“满电”上路,车主也难免会感到“心慌慌”。

“新”问题涌现,OTA隐形召回化解风险?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1年的召回数据,因制造原因实施召回141次,涉及车辆134.3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15.4%;因设计原因召回91次,涉及车辆739.3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84.6%。

有意思的是,该如何理解比例高达84.6%的“设计原因召回”呢?

当下,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如同一个大号手机,不少功能都可以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来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召回的可能性。车辆的软件问题,均可以通过OTA升级进行“隐性召回”。

这一招儿的确很管用!大量车企开始采用OTA在线升级方式取代原有的线下店实车召回模式。OTA召回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车企完全可以绕开向用户解释召回原因的过程,直接通过程序升级“悄悄”完成产品的缺陷处理。

不同于传统燃油汽车在发动机、变速箱出现问题时,责任方容易分得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车企与供应商的紧密捆绑,召回责任的划分也成为一个新问题。

以动力电池为例,包括上游供应链的材料质量、电池生产厂商的生产工艺、车企的安装合规性,都会影响到电池安全及电池的稳定性,电池出现问题责任该归谁?

再比如,自动驾驶出了问题,责任到底是供应商,还是主机厂?截至目前,蔚来“自动驾驶”致人死亡之后,尚未发布一份调查结论。

好在,这些问题已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2022年1月1日起,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正式实施,与旧版汽车三包规定相比,“新三包”最大的变化在于加入了新能源汽车故障“包修、包换、包退”的相关规定,并将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等电动汽车主要零部件纳入到“三包”范畴中。

汽车“新三包”还增加了针对纯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起火故障的退换货条款,有望终结目前电动车起火事故各方相互推诿、责任认定不清的行业乱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表示,2022年将针对智能网联技术发展新趋势,健全数据驱动的汽车事故深度调查体系,深化智能汽车OTA大数据安全评估,等等。

新能源汽车经过这番整治,“新坑”能被填平吗?一些汽车企业虽然逃过了央视315,却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寒了人心!

标签: 新能源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