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创 >

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时!古代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

2023-06-29 09:34:15 来源:河南卫视

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时!古代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

高考出成绩后,这几天大家不是忙着填报志愿,就是忙着建议别人怎么填报志愿吧?那些自己选大学选专业的血泪史是不是能讲三天三夜?

网络上,似乎很多大学专业都在劝退。但实际上,填报专业应当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而不能一味地只考虑所谓的冷门或热门……毕竟,没人能准确预测四年后的就业形势。

听起来,大学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体现,但其实,“大学”一词在我国由来已久。它的本义,一是典籍之名,一是国家最高学府。作为典籍,《大学》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


【资料图】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概括修改而成的。

在高考志愿填报之际,一起来体验一下我国古代的“大学”生活吧!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的一流“大学”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历史上类似于“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立时间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汉代的董仲舒就曾经说过:“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在五帝时期,成均便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而到了虞舜时期,则设立了“上庠”作为高等学府。后来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都是当时统治者在京城设立的高等学校。

此外,《周礼》里提到过“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庠、序、校、塾都是古代地方各级学校的名称。

不过,要论到先秦时期最有名的“大学”,那还非得是“稷下学宫”不可。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有座稷门,稷门附近被人们称为稷下,在稷下有一座学宫,人们便将其称之为“稷下学宫”。

可以说,稷下学宫完全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清华或者北大,当时天下的英才全部汇集到这座学宫学习论道,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盛景象。

太学与国子监:公立“大学”不简单

所谓“官学”,就是由官府设立的公办学校。在先秦时期,统治者便有设立官学的传统了,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制度。到了汉朝,汉武帝创立了太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

在汉朝时,学生们在太学学习至一定年限,经考核后,一般都可以分配到地方担任职务,优异者甚至可以在朝为官。西汉之后,东汉、西晋都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则在建康(南京)设立了太学。

在汉代,要想进入太学,不需要参加高考,一部分人由掌宗庙礼仪之官太常选拔入学,一部分人由地方官员推荐上学。

“太学”一词在西周时就已经有了。《大戴礼记》中记载:“帝入太学,承师问道。”但当时的太学各种功能都搅在一块,祭祀啊、布道啊、学习啊,并不具备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只能叫最高学府的萌芽。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建立了专业的太学。太学的校长叫“太学祭酒”,同时兼任教育部部长,既是学校的主管,也是朝廷的行政官员。

进到了太学,咱读哪个专业呢?金融?经管?法律?计算机?不不不!古代的大学是没有这些学科的。太学的老师就是“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这也算是最早的博导和小班教学了吧。

后来,太学中的科目逐渐增多,开设了《诗经》《礼记》《尔雅》等课程。到了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开始扩大办学规模,吸引人才,给来太学教书的人直接分房子!这时候,博士的规模就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太学的规模前所未有。

不过,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指导下,当时的专业只有一个,就是儒家经典“五经”。五经有几门课:《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所以,咱就老老实实地在课堂上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吧。

在晋代,还专门设立了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而国子祭酒统一掌领国子学、太学。

隋唐以后,太学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总辖太学等诸学。比如,唐朝的国子监下面掌管着六个学门: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这六学实际上都相当于专科学校,专门培养各行业的专业人才。

当时,如果你成功进入太学科,就等于一只脚迈入了候补官员的大门,前途金光灿灿!

太学科里教授的课程都是固定的,可不是说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也不存在什么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课的事。

想在太学里混日子,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太学里有很严厉的管理规定和考核方法,不断有各种考试和突击测试,可能比今天读大学还要难哦。

到了宋朝初年,只设国子监。庆历年间改革,建立了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但国子监依然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同时还是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下面还设有国子学、太学、律学、武学、算学等专科学校。宋徽宗时期还曾短暂地增设过书学、画学、医学三院。

元、明、清三朝的中央最高学府——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经过集贤门、太学门等六大主体建筑,两侧还有“二厅六堂”及御碑亭、钟鼓楼,格局非常气派恢宏,是读书学习、考试挂科之圣地也。

办好入学手续,你就是大一新生了,不过古代可没有这说法,以宋代太学为例,学生被分为“三舍”: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

上舍生等级最高,部分人可以享受直接做官的特权;其次是内舍生,不用缴纳伙食费,就可以在学校吃饭;外舍生是等级最低的,须纳“斋用钱”,才能在官厨就餐。

按照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过公试、私试考试合格,可以升为内舍生;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皆达优等,可以升为上等上舍生,当时就可以当官,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

那学渣会有什么下场呢?以唐代为例,国子监每岁会向礼部荐送参加科举考试者,如果学业不佳而多年不堪荐送,或荐送后屡年落第,是要被学校解退除名的,学渣默默地哭会儿去吧。

在国子监中,不仅有本土学生,还有外国留学生。比如明代的洪武年间,日本等国都曾派遣使者入国子监读书。进入清代,国子监亦招收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的留学生,而且专门建设有供留学生居住的号舍。

各式书院:民办高校也热门

到了宋代,“民办高校”开始兴起,一大批书院建立了起来。书院老师大多为当时的名士,广泛地吸纳了各个阶层的学子们。

宋代书院十分兴盛,人们还评选出了天下“四大书院”。南宋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到的“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说的就是宋朝人心中的四所“名牌大学”。

其中,嵩阳书院位于河南嵩山南麓。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熹等24人。

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

睢阳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应天府书院前身为“南都学舍”,是五代后晋时商丘虞城人杨悫所创办,北宋时期,宋真宗正式赐额应天书院,后来,由于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于是应天书院改升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

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其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经应天知府、文学家晏殊等人加以扩展。范仲淹曾受教于此,及后曾在书院任教,盛极一时。

可见,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可谓是古代的“清华北大”了!

“清末新政”以后,全国的书院被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也退出了历史。

你有什么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建议吗?

你喜欢哪所大学或专业呢?

综合自:少年科普报、青年文摘、团结报团结网等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王一通  编辑丨李珍

标签:

热点推荐

精彩放送